有以急性而遭迟病,以更医而致杂投,惶惶求速,速变所以速亡,此缓急之情为害也。[2]已原本作"杞",据文义改。
故独闻者,不侔于众;独见者,不合于人。 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,故发生疮疾。
病人或八九日,发热不退,烦躁饮冷,胸满不食,口臭气粗,忽现鼻如煤烟。查近市习,一见口臭,并不辩明阴阳,便以生地、二冬、知母、花粉、石膏、大黄之品投之,阳盛则生,阳盛则毙,不可不知也。
须知先天之阳不易回也,先与病家说明,愈是万幸,不愈医不任咎。其人定多烦躁,精神、饮食不衰,脉必有神,其下之物,多胶粘极臭者是也。
其所以服参、枣等味而不愈者,是未知得火衰[2]而水不上升也。呕吐泄泻,有服理中汤而愈者否?
即甘草干姜汤,加桂尖、茯苓亦可。此方吴又可《温疫论》条中,可用此方有三十余症,《伤寒》阳明本篇可用六七症,少阴篇急下可用有三症,兹不备举。